德格印经院·西藏

帕邦卡寺·西藏

帕邦卡寺·西藏

坐落在色拉寺附近的帕邦卡寺,不仅是藏文的诞生地,也成为藏族历史上第一所语言文化学院,这座被藏族人称为修建在巨石上的宫殿,历经千年的风雨和一次次劫难,依然保留至今让人们追忆那昔日的雄伟和辉煌,它在藏族文化史上所起的伟大作用,时时引发西藏人民对它深深的景仰。

六字真言石刻

六字真言石刻

我们看到这块苍劲有力的六字真言石刻,传说是藏族文字的创始人吞弥。桑布扎亲笔书写的藏文,松赞干布及其大巨们都是在这里学习藏文的,并且在这里培养出了第一批识文撰字的吐蕃人,从此人们看到了文字记载的藏族文明史。雕版印经技术建立了许多印经院,大藏经和印经院的产生,标志着藏传佛教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木刻雕版随着藏区各大寺院印经院的兴起,佛教典籍迅速在民间流通和传播,以往被寺院垄断了的大藏经中,实用的医学、工艺、天文等知识,开始在老百姓之中发生作用。

大藏经的流通培养了一大批造纸、雕版、绘画等方面的能工巧匠,不仅传播了佛教思想也极大地提高了藏文的普及程度,印刷出一套完整的大藏经,需要很多道工序,首先设计者在经过多重处理的木板上设计图案或书写经文,完成后由工匠刻成雕版然后逐页印刷,印完的经文晾干后进行装祯,在佛经的首页中间和尾页一般要绘上佛像,珍贵的藏经还要用檀香木制作成精美的护经夹板,经过颂经开光才算功德圆满。在今天看来这种工艺落后了许多,但人们却依然钟情于古代的传统雕刻,20世纪初一位在拉萨的外国留学僧,看到工艺复杂效率极低的传统印经时,曾向13世达赖喇嘛建议改用活字雕版机器印刷,然而达赖喇嘛却意味深长的说道:用方便的方法不可能留下神圣的宗教,佛教不是什么方便主义,也成就不了伟大的信仰。经过后弘期的佛教复兴运动到了明代却产生了不同的版本的<甘珠尔><丹珠尔>大藏经,如北京版、丽江版、纳唐版、德格版、卓尼版、拉萨板等等

德格印经院·西藏

德格印经院·西藏

德格县是四川偏远的一个县,东面有峻峭的雀儿山相隔,西边与西藏的江达县接壤,唯有一条G317贯穿德格交通极不方面较为闭塞,正因如此藏民族的传统文化在此环境中得到了较好的保存,素有”藏文化大百科全书”之称的德格印经院就坐落在德格县城。

德格印经院·西藏

德格印经院·西藏

藏区三大文化中心(西藏拉萨、甘肃拉卜楞、四川德格),特别是德格印经院,以收藏藏族文化典籍最广博、门类最齐全、完备而严格的管理、原材料制作考究,精湛的创工技艺,高质量的印刷,以及对建筑壁画、刻版及其他文物的全面保护,在藏区三大印经院中位居首位。德格印经院自创建以来,已有二百七十多年的历史,院藏各类典籍830余部,木刻印板29万余块,文字字数达5亿之巨,这在当今世界上是绝无仅有的。卷中浩瀚的印版、典籍对于研究藏族历史、政治、经济、宗教、医学、科技、文学、艺术等具有极高的学术价值,已经引起了海内外藏学专家的瞩目。德格印经院既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德格印经院的印经工具

德格印经院的印经工具

印版制作过程大致可分为原材料加工、书写、刻制三道工序。

原材料加工:印版原材料选用红桦木。选挺直无节的树干,按所需尺寸先锯成节,然后再锯成4-5cm的板材,就地用微火熏烤脱水后运回家,放至畜粪堆(或池)中沤制,待到次年3-4月,板材森性沤退后,将其取出用水煮,再烘干,推光刨平,最后成为成品坯板,加工后的坯板运往印经院,经检验合格后入库。

书写:在刻制印版前,先由藏文书写员严格按照《藏文书法标准四十条》和印版的尺寸内容进行书写。

刻版:德格印经院的刻版工匠都是经过严格考核筛选出来的,不仅技法娴熟,而且有较好的藏文和绘画基础。为了保证刻深、刻准、刻好,规定每人每天只能刻一寸版面。

德格印经院的造纸工具

德格印经院的造纸工具

造纸。德格造纸原料十分独特,采用一种名叫“阿胶如交”(汉文学名叫“瑞香狼毒”)的草本植物根须。“阿胶如交”的根须分内、中、外三层,可以分别制造三种不同的纸张。用“阿胶如交”作原料造出的德格纸,色呈微黄,质地较粗,也较厚,但是纤维柔性好,不易碎,吸水性强。同时因“阿胶如交”本身是一种藏药材,含轻微毒性,故造出的纸具有虫不蛀、鼠不咬、久藏不坏的特性,是一种印刷保存文献的理想用纸。

德格印经院的印刷工人

德格印经院的印刷工人

印刷工则由两人一组,一高一矮相对而坐,印版就放置在两人之间的斜板上。高坐的人负责接纸并准确固定印版与印纸之间的一拓面,以及在印版上滚墨,矮坐的人则一边递纸,一边持卷布干滚筒,自上而下双手推过,迅速扬起已印的书页放置一旁,如此周而复始。待印完当天规定的印数后,再将印版翻面进行印刷。真正在实施汉语中的”印刷”二字。

德格印经院的经书

德格印经院的经书

装订先对号进行分拣,检索无误后,再装订成册。藏文书籍均为散页式,装订较为简单又极具特色。印完的经文晾干后进行装祯,在佛经的首页中间和尾页一般要绘上佛像,珍贵的藏经还要用檀香木制作成精美的护经夹板,经过颂经开光才算功德圆满。

德格印经院的印经工具:墨汁

德格印经院的印经工具:墨汁

1979年以后至今,德格印经院的印刷生产工艺流程除使用成品墨汁不再兑墨以外,其他工序依然照旧。

德格印经院的半成品经文页

德格印经院的半成品经文页

木刻印版是德格印经院文物的主体部分,截止目前,院藏印版总量已达29万余块,可分为书版和画版两大类。书版根据传统分类可分为六种,即《甘珠尔》、《丹珠尔》、文集、丛书、综合、大藏经单行本。德格印经院所收藏的376块旧画版虽然数量不算多,但都很重要且珍贵。德格在历史上是藏族传统绘画“门”派和“噶玛噶则”(早期称“噶派”)派的重要传承地,特别是“噶玛噶则”画派自18世纪以来,已在德格形成了一个中心,并把藏族传统绘画中的“唐卡”艺术融入刻版之中,是德格印经院木制印版的一个重大突破和创新。德格印经院所藏画版大体上可分为“唐卡”、坛城(曼荼罗)、风马(龙打)三类。

德格印经院的洗版工人

德格印经院的洗版工人

印版用完后,由专门的洗版工人在木质水槽沟清洗,晾干后涂上酥油放回原架。

德格印经院的院长<u>美吉</u>活佛

德格印经院的院长美吉活佛

美吉活佛兼任德格印经院的院长,他说德格印经院不完全是寺庙性质而是藏文化中心,藏传佛教的六大派都共存,他热情的向参观的游客介绍德格印经院的历史和以后的发展方向,并说目前刚刚完成了印经院顶部的维修工程,耗费两百多万巨资,材料和工人都从西藏山南地区运来的阿嗄土和工人完成的。美吉活佛带领大家参观各道工序在参观途中介绍说:德格印经院于清雍正七年(1729年)由德格第十二世土司兼第六世法王却吉·登巴泽仁创建,至今已有270多年的历史。据德格版《甘珠尔总目录》与《丹珠尔总目录》等藏文史料记载,却吉·登巴泽仁继任土司后,开始选择建选印经院的基地,经多方勘察,认定更庆欧普河畔的伦珠顶的尼干普绒有祥瑞吉兆,便决定在那里建选印经院。清雍正七年(1729年)初,印经院破土动工,历经十二、十三、十四世德格土司的努力,前后耗时27年,终于形成了德格印经院后来的规模和建筑风格。德格印经院从传统的藏式建筑到经架上重重叠叠摆放的木刻印版乃至精美的壁画、雕塑等,都是珍贵的文物。在当今世界上,完整保存二十七万余块印版,是绝无仅有的。应当说,德格印经院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是当之无愧的……

在介绍途中美吉活佛还向大家说:他家三兄弟都是活佛在德格县都有各自的寺庙,大家对此都很惊疑,他说这是缘份。

赤列罗布·德格印经院

赤列罗布·德格印经院

赤列罗布介绍这是木板印制坛城(曼荼罗),拆叠起来放置布袋中带上身上可消灾去病避邪。

......(⊙o⊙)!

很受打击,竟然还没有人留下评论。朋友,您可以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哦,加油!

发表回复